從古典到浪漫,從清澄人聲到交響協奏,
打開你的耳朵,
徜徉在美好樂音的流轉中。
詳細書訊
為什麼偉大的音樂家都是男性? 古典音樂與性別有什麼關係?
五線譜是誰發明的?
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技巧簡單,但卻很難演奏?
顧爾德為什麼在演奏生涯的高峰,決定再也不做現場演奏,只錄唱片?
你曾經在音樂會中,不該鼓掌的時候鼓掌嗎?
聆聽音樂,從不是嚴肅的,
而是人類透過耳朵所能享受到、最純粹的樂趣及感動。
在本書中,楊照講述作曲家、演奏家與音樂間,更深層的對話;
分享音符背後動人的故事及文化內涵,
帶我們脫離音符表面,直視音樂的靈魂。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 91.3電台「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93巷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
我們瞬間明白,那葬禮正是為了讓我們和自己內在最深刻情感重逢而進行的。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甚至不是死者,就是那場葬禮真正的主角
-
進入古典主義時期,一種新的元素愈來愈重要,慢慢模糊掉了小節節拍,那就是樂句。樂句成為古典主義音樂方向性的來源,或長或短的樂句,有著內在的強弱變化要求,那些強弱音落點,不一定都和原本的節拍安排一致,於是產生了古典主義樂曲演奏上的曖昧性。
-
巴洛克時期,樂曲最重要的單位,撐起音樂結構的,是各個小節的內部強弱變化。巴哈、韓德爾都對拍號代表的意義,認真看待。演奏巴洛克音樂,如果錯失或模糊掉了每個小節最重要的強拍,那麼整個樂曲就瓦解,怎麼聽都不對勁了。
-
「幻想曲」經常是慢板開頭,而且不同於一般慢板樂章的如歌旋律,會以一段上下波動反覆起伏的音樂為主,構成了主要的「幻想風」。而且對應於奏鳴曲,「幻想曲」會運用較多曖昧變化的小調和聲,甚至容許出現大小調間猶疑不明的和聲變化。
-
人性是一種必須尋覓的未來,沒有人認得這個未來的圖像,也沒有任何地方記載了它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