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妙音,字在曼舞
許進雄老師以漢字與文物為題,構築全新的樂章,
帶領我們再探古文化和古文字的奇趣。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教授生涯最精彩的力作!
詳細書訊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
許進雄老師以漢字與文物為題,構築全新的樂章,
帶領我們再探古文化和古文字的奇趣。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教授生涯最精彩的力作!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系列第二冊(全四冊)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冶金術的發明使人們走出漫長的石器時代,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商周時代,中國的工藝技術進入全新境界,「青銅器」成為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當時許多的文字,也圍繞著青銅生活而造形。
國際漢字權威學者許進雄老師,向讀者展示了商周先民們與現今大為不同的生活與絕妙思維。
*你知道黃帝的「黃」,一開始並不是代表顏色嗎?
*古代人民最喜歡看的「戲」,其實很危險?
*商朝主婦的超級難題:到底是誰設計的這麼難洗的飯鍋!
*為什麼甲骨文中的動物,都瘦瘦長長,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每一件商周文物都有它隱藏的趣味,每一個漢文字都有它演變的智慧,讓我們依著許進雄老師的指揮,一起聆聽文字與文物協奏出的磅礡樂音,享受這場漢字與文物的盛宴!
本書特色
l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教授畢生心血之作,挑選各世界級博物館最具代表的文物,帶你穿越時空,認識古代社會。
l 超過百幅的中國商周時代古文物精美圖片。
l 從出土文物著手,深入瞭解漢字發明的起源。透過簡單清楚的敘述,詳盡解析符號、文字與器物製作之間的關係。
l 穿插大量信仰、習俗、氏族文化實證,具體重現商周時代的日常生活、社會文化與結構,幫助讀者理解文化社會與文字流變。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準備大學聯考時,讀到清代王念孫注釋的《廣雅疏證》,從此踏上研究中國文字奧妙的學問。在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專精甲骨文和博物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應聘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68年),整理館藏的甲骨(明義士收藏),在博物館研究階段,得到重要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此一發現影響文字學界甚巨。安陽博物館甲骨展覽廳評為「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後,在東亞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到臺灣,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等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事雜談》、《文字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博物館裡的文字學家》、《字字有來頭》系列著作等。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
戰國中、晚期鑄鋼技術更成熟,鐵也取代銅成為武器的材料,銅鎔鑄業至此就大為衰微了。
-
中國鍛打熟鐵的時間不長,相對的,比較習慣使用塊範鑄器的方法。至少在西元前六世紀,就採用一貫的鑄器方法,用高溫熔化鐵以澆鑄器物。
-
西洋發明鍛鐵比中國早,但發展生鐵卻比中國遲一千五百年以上。
-
近年的發掘證實春秋早期已有熟鐵。春秋晚期更有用熟鐵滲碳鍛打成鋼。商人既知鐵比銅銳利,又有鎔鑄的熟練經驗,鐵礦的分布也遠較銅錫普遍。商代的陶窯溫度能輕易達到把鐵礦燒成海綿鐵的攝氏九百到一千二百度。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商人可能有鍛打熟鐵的知識。不過鍛打的方式太過費時,技術也難把握。要等到鑄鐵發明後,中國社...
-
較銅更影響社會的是鐵。商代遺址發現有套鑄鐵刃於銅柄的兵器,表明商人充分明白鐵較銅銳利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