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本書,不要說你懂圖像
圖像學希望通過對作品的描述,告訴我們藝術家的創作意向,以及圖像真正想要傳達的故事內容。而對於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圖像學者也希望能夠比較出他們故事內容的異同。這時,圖像學已經不是藝術史研究法的冰冷專業名詞,反倒成?因應「歷史記憶消逝」所激發出的理解熱情。
詳細書訊
沒讀過本書,不要說你懂圖像
自從「達文西密碼」、「四的法則」等小說風迷全球後,圖像學這門解釋平面藝術作品的學問,就從藝術研究所的課程,降到跟設計、圖像相關科系的大二課程。可見流行文化之威力,足以撼動學院。
這幾年,圖像學隨著西方「視覺文化研究」與「圖像理論」的熱潮再度登場,其特色是不拘泥在充滿意識形態的視覺觀看活動,而是提供出更細膩的藝術理解方案。根據當代學者的說法:圖像學工作的目的,是要描述或者重建那些因?時代變遷而逐漸被人所遺忘的圖像意義,好讓藝術史的門外漢和非該類型藝術的專家學者們理解這些藝術品的實質內容。
從歷史發展來說,圖像學最早是一門建立「象徵」的學問。例如在歐洲到處可見的徽章,各有象徵意義,也各有解讀脈絡。包括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也用四個象徵圖像徽志來區別學院的屬性。
到了二十世紀,圖像學成?一門描述藝術內容、理解藝術意義的學問,在藝術史研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補救了那些只從形色、明暗、構圖……等形式原理來理解造形藝術者的缺陷。藉由內容與意義的主題研究,使得藝術品重新和時代關連起來。
圖像學希望通過對作品的描述,告訴我們藝術家的創作意向,以及圖像真正想要傳達的故事內容。而對於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圖像學者也希望能夠比較出他們故事內容的異同。這時,圖像學已經不是藝術史研究法的冰冷專業名詞,反倒成?因應「歷史記憶消逝」所激發出的理解熱情。
台灣學界對圖像學方法的引介文字很多,但篇幅都不大,且散見各處,本書是第一本圖像學的中文專論書籍,內容兼具圖像學的歷史發展,以及核心課題的論述,適合對圖像解釋方法感興趣的設計從業人員,或藝術研究者及學校教學使用閱讀。
作者簡介
陳懷恩
一九六一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七十二級,東海大學哲學碩士、博士,德國曼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t, Mainz)哲學研究所進修。目前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著作有《陳懷恩1992畫展專輯》(1993)、《尼采的藝術形上學》(1998)、《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2005),譯有《尼采與後現代主義》(2001)。
目錄列表
書評
劃線註記
-
一、後學者經常根據圖像學區分,推導出固定甚或僵化的問題解釋模式。這樣一來,常讓藝術解釋成為表格填寫工作。二、如果學者深刻掌握住圖像解釋的精神,經常會面對瀰天蓋地的圖像資料與文獻,陷入無比深沈的憂鬱,這種情形也常讓有志於圖像研究者卻步不前。
-
帕諾夫斯基指出:通過圖像學方法,可以讓觀眾回返到對藝術家的創作歷程(creation)所作的掌握,從而理解某一幅圖像的意義產生過程,換言之,這種認識方式會讓觀眾變成作者,好再度經歷藝術品的創作(re-creation),亦即「意義的重建」。
-
人類通過象徵形式來了解自我與世界,或者說人類在生產各種象徵形式的同時,才能夠真實的了解自我與世界。因此,當我們想要回溯或者「再生」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時,也必須通過對藝術家生產象徵形式的行為加以理解,將藝術品視為文化徵候來對待。
-
人類通過象徵形式來了解自我與世界,或者說人類在生產各種象徵形式的同時,才能夠真實的了解自我與世界。因此,當我們想要回溯或者「再生」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時,也必須通過對藝術家生產象徵形式的行為加以理解,將藝術品視為文化徵候來對待。所以
-
他所提出的象徵,並不純然是形象與意義(單純的能指加所指)的結合,這種象徵結合在圖像學第二層次或者圖像學層次已經可以清楚掌握。卡西勒所謂的象徵,指的是人類全部精神能量所生產出的形象、記號之文化形式本身,因此應當以「象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