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共和國」是如何煉成的? ——直視韓國人的自殺,思索台灣人未來的活路。
韓國文化研究者陳慶德,著手調查韓國人自殺場域,從是誰自殺(who),如何自殺(how),哪裡自殺(where),再到為何自殺(why),以實際案例說明韓國文化中的集體壓迫與高自殺率背後的成因,為台灣讀者提供最沉痛的借鏡。
閱讀最前線推薦
詳細書訊
「自殺共和國」是如何煉成的? ——直視韓國人的自殺,思索台灣人未來的活路。
「我們」的社會,為何把我們逼上絕路?
被辱罵「抹布女」的音樂系女大生、身陷貪污醜聞的前總統、無法阻止傳染病蔓延的政務官、讀書讀到快死掉的中學生、光鮮亮麗的明星偶像、窮苦的老年人、終日爛醉的上班族、遭受霸凌的軍隊菜鳥、才藝競賽中的第二名、迷戀偶像的小維特……生前喧嘩的韓國人正無聲走上絕路,一個接著一個,一場無法阻斷的自殺進行式。
什麼都要學韓國,自殺也要學嗎?
生前習慣大聲喧嘩、奪人目光的韓國人,為什麼往往悶不吭聲安靜地尋死?
韓國文化研究者陳慶德,著手調查韓國人自殺場域,從是誰自殺(who),如何自殺(how),哪裡自殺(where),再到為何自殺(why),以實際案例說明韓國文化中的集體壓迫與高自殺率背後的成因,為台灣讀者提供最沉痛的借鏡。
作者簡介
陳慶德
作家、韓國社會文化專家。
旅居韓國十年,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等書。
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香港「明報・世紀」等各大專欄。
賜教信箱:kt0819@gmail.com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
韓國西江大學金烈圭(김열규, 1932-2013)教授對韓國人的恨多有著墨,他於1988年在朝日新聞社出版的《韓國再發現》,即主張韓國人的恨有「白色的恨」與「黑色的恨」兩種2。白色的恨是「某種怨恨在心裡累積後轉而傷害自己,但絕對不會轉移到第三者身上的恨」,這種恨「在傳統家庭、家族之間經常發生」。黑色...
-
根據崔祥鎮的定義,他把韓國文化最基本的心理特徵定義為恨(한),即「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或者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又沒有能力解決這一矛盾,將這種情緒疏散時,這種傷痛就會依序引發『悲哀』、『怨恨』、『自責』,以及『絕望』等情緒,而這些情緒會在心中累積成為『恨』,這是一種很強的受害意識。」
-
「八里八里」(빨리빨리,意指「快一點」)的韓國社會,沒有人可以忍受因他人因素(跳軌自殺)耽誤我們去補習班上課、準備考名牌大學的時間,又或者耽誤我們上班打卡、下班後跟同仁長官交際應酬的酒席等日常時刻—「每天都有人自殺,為什麼你要跳軌自殺啊?為什麼你的自殺要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
三星首爾醫院田洪真(전홍진, 音譯)教授統計2005年至2011年七年間,在13名國內藝人、名人自殺後的一個月內,一般人的自殺人數,飆升到約17,000多人,占同期自殺人數18.1%,且日平均飆漲到45.5名,比起名人自殺前一個月的日平均人數36.2名,明顯上升了25.9%。
-
2009年3月7日,韓國知名女影星張紫妍(장자연, 1980-2009)驚傳在家上吊自殺,後經家人公布遺書內容,才知張紫妍生前曾被達官顯貴逼睡,導致此悲劇誕生,得年2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