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監獄之門在我身後鋃鐺上鎖,
進入新疆的另一道門卻悄然打開。
那道門內的新疆不再是文件、書本和資訊中的符號,
而是真實的血肉、情感乃至體溫。
我與新疆的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從此有了脈絡相通、呼吸與共的感覺。」
詳細書訊
新疆,它佔去了六分之一的中國領土。換個說法,它的面積相當於三個法國,六個半英國;甚至新疆的一個縣——若羌,面積也接近六個臺灣,十個科威特。新疆,一旦進入某種場合,就從一個地名變成包含很多難題和對抗的歷史。何謂「新疆」?顧名思義,「新的疆土」。但是對維吾爾人而言,那片土地是他們的家園,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只有對佔領者才是「新的疆土」。維吾爾人不願意聽到這個地名,那是帝國擴張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時是當地民族屈辱與不幸的見證。
近年來,「新疆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西藏問題」,成為北京當局最頭疼的民族問題。所謂「新疆問題」,核心所在就是「東土耳其斯坦」的獨立運動。九一一之後,中共當局以反恐名義全力鎮壓該獨立運動,導致整個維吾爾自治區更為緊張的對立局勢。
一九九九年,這本書寫作的起點。那時王力雄剛出版《天葬──西藏的命運》。再寫一本新疆問題的《天葬》是他最初的想法。不過當局以「竊取國家機密文件」的指控,讓他鋃鐺入獄。不過這個牢獄之災也成了他理解新疆的一個轉捩點。在今日中國,能讓維吾爾人接納漢人的地方,大概只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那次入獄給他的最大收穫就是結識了同是政治犯的維吾爾人穆合塔爾。這本書正是因為有了他,才有了現在的角度——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置身其中;不再用外人眼光,而是站到了維吾爾人中間。
這本書的內容是在不同時間所寫,但都和穆合塔爾有關。第一部分是王力雄離開監獄後的追憶,記錄了他被捕經歷,包括與穆合塔爾的相識。
第二部分是作者出獄後四次重返新疆的經歷,係根據當時的旅行日記編寫。四次他都和穆合塔爾見了面。新疆對他的吸引,穆合塔爾已經是主要因素。那四次遊歷幾乎覆蓋了整個新疆(只有北疆一角未到)。沒有機會自己遊歷新疆的讀者,不妨利用作者的眼睛,儘管走馬觀花,卻至少是瞭解新疆的基礎。
第三部分是本書的重點——王力雄與穆合塔爾的訪談。那是按現場錄音整理出來,除了理順口語,基本保持原貌。你會如同坐在作者的位置,傾聽一位維吾爾人敞開心扉。那席話將會帶你直接進入新疆問題的核心。
第四部分則是王力雄對新疆問題的思考。寫在他給穆合塔爾的信中。雖然被放在書的最後,卻不是結論。關係到維吾爾民族命運的話題,仍需相關人士的進一步回應。
作者簡介
王力雄
一九五三年生,籍貫山東,漢族。他曾以「保密」為名,出版了震驚海內外的長篇政治寓言小說《黃禍》,引起全球媒體的追蹤報導。該書曾入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亞洲週刊》),至今仍在港臺以及海外暢銷,大量盜版更流傳於中國大陸。這位曾被國際媒體譽為「中國最敢言的作家」的其他著作還包括:《天葬:西藏的命運》(「漢人所寫關於西藏的著作中最客觀公平也是最好的一本書」)、《溶解權力──逐層遞選制》(作者自認本書分量超過《黃禍》、《天葬》二書的加總)。《遞進民主》則是他針對中國未來的政治前途,所勾勒的一個理想藍圖。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
群眾熱愛英雄,喜歡看壯舉、聽豪言。所有有志按大規模民主規則取得成功的競爭者,都只能被鞭策著加入趨於極端的賽跑,不僅不能以理智緩衝大眾情緒,還要力爭跑到大眾和其他競爭者前面。
-
高度自治的核心,是當權者必須由本地民眾推舉產生。中國目前的民族自治之所以是假,就因為當權者都是由北京任命。
-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人身上已經具有條件反射的性質,成為集體非理性,可以隨時從潛意識層面被激發。
-
弱勢族群首先要在精神上感受正義與平等,而不是征服、侮辱和歧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
-
九一一改變了以往的戰爭規則,它表明進行打擊的能力與強度不再只取決於實力。九一一是美國的夢魘,而對很多感到遭受壓迫的族群,卻成了輝煌的榜樣和信心的來源。他們不一定是為九一一本身叫好,也不是仇恨美國,只是從中看到了弱者可以達到的力量。強弱不再是過去的概念。在這個時代處理族群之爭,如果強勢族群還是把實力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