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歷史學者的回憶錄,更是一本側記民國史與民國史學家的參考文獻
●民國史學家治史六十年的經驗談
○收錄七十多年來作者珍藏的百張照片
相關推薦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
羅馬人的故事壓縮了人類歷史的結晶 從「共和」到「帝國」, 羅馬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憲政經驗的歷史。 羅馬衰亡了嗎? 擺脫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舊史觀, 以開放觀點重新評價古典時代。
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挑戰傳統軍事史觀 引發學界熱議論戰 漢學大師歐陽泰 改寫中西軍事革新史的關鍵之作
中國歷史演義全集(1):東周列國誌演義之一
從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寫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全國為止,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歷史,內容極為豐富複雜。作者在描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亡盛衰過程中,對那些腐朽殘暴、驕奢淫侈的統治者,如周幽王、齊襄公、陳靈公、宋康王等進行了揭露和否定;對改變政治、促進社會發展的開明君主和官...
中華民國這回事:——一位江南事件親歷者的觀察
1.作者長年於美國柏克萊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從事「中國研究」,針對民國史料的研究累積多年的心得。 2.1984年10月15日「江南案」發生,本書特別收錄作者於「江南案」的親身經歷與觀察,是極珍貴難得的史料記錄!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人氣作家吳政緯,藉由珍貴的古地圖以及使臣日記,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東亞! 16-18世紀,曾有那麼一群朝鮮使者, 他們穿越中韓邊境,交流白銀與布疋, 更透過當時的中國,掌握天下知識的核心。 他們是朝鮮的眼睛,站在這裡,眺望世界。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這是一本帶領臺灣各世代讀者重返二二八事件歷史起點之書。 七十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官民衝突事件。在戒嚴期間,這道歷史傷口成為不可碰觸的禁忌,相關研究直到解嚴後的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累積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但作者陳翠蓮認為,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迄今為止仍然著重在整...
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 獵頭?斬首?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名詞? 獵頭?斬首?這聽起來似乎是某個遙遠的野蠻民族,又或者某個極端組織所犯下的「暴行」,但你我可能不知道 「獵頭」或「斬首」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行為,收集頭顱所引發的道德性爭議也是歷久不衰的...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 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
認識中國
本書作者鄒至莊教授學貫中西,長期在西方從事學術研究,又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歷程。他認識中國,也了解美國的文化和思想。《認識中國》一書深入淺出地道出誤解中國的根源,對象不單是一般讀者,更應該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專業人士。
格拉古夢魘──勞改回憶錄之三
◆北大教授錢理群,專序導讀,誠摯推薦! ◆ 「難友一個個棄世而去,作為那段歷史的親歷者,有太多故事需要講述,否則歷史的真相就會淹沒在無數謊言中。」 「格拉古」是史達林時代「古拉格流放所」的倒寫,暗示中國的勞改所是它的延續和發展……
結網集--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
「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編織出既細密又精緻的網,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本書新舊文稿交織,猶如蜘蛛結網展現的那份毅力。」──陳三井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 前中研院近史所所長研究菁華, 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 更保存珍貴史料並為時代變遷留記錄。
槍炮、病菌與鋼鐵〔25週年暢銷紀念版〕:人類社會的命運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 「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 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
李國鼎一生積極任事的態度, 正是專業人士能夠不斷學習、即知即行、 鍥而不捨、勇於突破現狀的工作典範! 李國鼎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與領航者,有「台灣財經建築師」的稱譽。他歷任重要財經首長,參與台灣的重大財經決策,提出許多開創性的前瞻觀點,包括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獎勵投資條例、出口導向政策等,...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何謂文明?又何以滅亡?
何謂文明?它是直線發展的嗎?又為何衰亡? 挑戰舊文明史觀,第一本考古及人類文明的世界史概觀書! 古文明並不神秘,沒有優劣,非直線發展,也不是越古越好! 從「文明不過是一種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出發,檢視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向古人學習智慧,文明不是「進步的恩賜」! 反思發展觀,為何...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而看到的唐朝是…… 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 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現象,是歷史的必然。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他們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底, 卻被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覆蓋,視之為邊陲的「野蠻」文化。 凱爾特不只專屬於愛爾蘭!而是歐洲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 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
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 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 探尋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騎馬遊牧民是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嗎? 這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人類該往何處去:從源出非洲到海洋擴散,未來人類的歷史省思
源出非洲,經海洋擴散── 人類的歷史就是「移動與定居」的歷史 宗教的衝突與共生/海洋與全球化/非洲的世界史新定位/百億人口的警訊…… 超越對立與紛爭的全新視野,探究人類未來應該前進的道路。 要釐清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必須先對歷史提出質疑!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庶民文化的精神與戰爭世紀的轉變
從海洋帝國到空中帝國,世界史的巨大轉變── 二十世紀不只是「戰爭世紀」,也是「美國的世紀」! 從兩次世界大戰、越戰、冷戰,到中東的反恐戰爭…… 庶民培育的航空文化,最終如何形成「空中霸權」?
香港簡史(香港史名著譯叢)
《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是根據英語世界中暢銷的香港歷史讀本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翻譯出版,英文版自出版以來,深獲各界好評。
大分流: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歐洲與中國為何走上不同道路?
十八世紀的英格蘭與中國江南兩地老百姓的平均壽命、人口成長速度、營養與生活水平都驚人地相近,也面臨同樣的資源限制與生態困境。江南的市場經濟型態,甚至比歐洲更接近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想。 那麼,工業革命為什麼出現在英格蘭,而不是中國江南?或者反過來問,英格蘭為什麼沒有成為中國的江南? 彭...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非羅馬視角的六百年地中海史
跳脫出以希臘、羅馬為歷史主軸的傳統史觀, 挑戰復原古代地中海史「消失的另一半」──迦太基, 他是羅馬最畏懼的宿敵,最終卻仍被羅馬埋葬。 從經營海上貿易的城邦發跡,晉身為掌控地中海的商業帝國。 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如何成為西方世界最早的海上霸主?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中世紀城市如何展開空間美學和歷史
「海洋」是陸地的屏障,卻也是催生交流的通道! 推動中世紀地中海史發展的,正是掌握海上商業貿易的城市! 從海洋望向城市――看 威尼斯/阿瑪菲/比薩/熱那亞 如何透過海洋貿易,獲得堪比帝國的影響力! 從港口、塔樓等地中海建築的風格,見證海洋城市如何活用東西方文化!
詳細書訊
「這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故國變客地,一切我無有。江山雖美好,可惜非我留。」────────蔣永敬
本書是民國史學者蔣永敬從出生迄今九十五年來的回憶錄。作者蔣永敬早年生於戰亂時代,歷經軍閥混戰、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從避難、流亡、求學、從軍,而至輾轉來到台灣。在台將近七十年,由國民黨黨史會「學徒」而至大學教授,從事民國史的研究和教學五十餘年,期間研究不綴,著作等身。本書的前半部是作者記述從青少年時期避難、流亡、求學與從軍的經過;後半部則描述作者治學、教學與兩岸史學界的交流活動,以及對兩岸政局的雜感。前後兩部足以反映作者對這一時代變化的感受。是對民國史、近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所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蔣永敬
著名民國史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原籍安徽定遠,1949年定居台灣。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纂修、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退休後仍繼續民國史的研究。從1960年代迄今五十多年來有多種著作及多篇論文發表。重要著作有:《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胡志明在中國》、《胡漢民年譜》、《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抗戰史論》、《孫中山與中國革命》、《國民黨興衰史》、《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合著)、《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目錄列表
- 圖片頁
- 自序
- 01家世及故鄉
- (一)先世考查
- (二)幼年家庭
- (三)童年生活
- 02就讀學校及抗戰避難
- (一)小學與初中
- (二)家鄉陷敵開始避難
- (三)戰時臨中流亡學生
- 03就讀大專青年從軍
- (一)絃歌不輟抗戰精神
- (二)敵犯立煌「雞飛狗跳」
- (三)青年從軍赴滇入伍
- (四)移駐曲靖調任政工
- 04抗戰勝利隨軍出關
- (一)出滇開赴東北
- (二)快速部隊歸來復員
- 05就學東大與任職公教
- (一)在學一年拜訪女友
- (二)結束學潮被當砲灰
- (三)參與選務祕密開票
- (四)回任軍職困在危城
- 06離瀋南歸隨軍來台
- (一)戰亂婚緣形同「私奔」
- (二)敵來我走別矣上海
- (三)來台服務警總被特務釘稍
- (四)「光復」有望高考登榜
- (五)任職黨工「軍統」為伍
- (六)辭「小吏」入政大教研所
- 07黨史會「學徒」十年「出師」
- (一)草屯鄉下分管史料
- (二)「糾謬」與「謬糾」之糾纏
- (三)利用「寶藏」大做研究
- (四)識韋慕庭教授鼓勵有加
- (五)胃裂穿孔轉危為安
- (六)赴美一年帶職研究
- 08在黨史會三級變:總幹、閒人、元老
- (一)黨史會之「總幹」
- (二)黨史會之「閒人」
- (三)遷居台北
- 附錄:荔園雜憶
- (四)黨史會之「元老」
- 09任教政大古稀退休
- (一)告別黨史會
- (二)政大歷史所之點滴
- (三)「當」人者人恆「當」之
- (四)古稀退休仍留兼課
- 10研究與撰寫史著之回顧
- (一)研究辛亥革命的微觀與宏觀
- (二)研究國民黨改組與「三大政策」問題
- (三)研究抗戰史事
- (四)以「三權論」研究民國政局
- (五)為中山艦事件與西安事變之「揭謎」而喝采
- (六)參與《中華民國建國史》之編撰
- (七)高中歷史教科書民國史部分之編寫
- (八)「批李、非獨」之「清議」
- 11「三老」中之「老友」
- (一)何謂「三老」
- (二)黨史會時期之「三老纂」
- (三)南港學術之友
- 12初次返鄉景物全非
- (一)幼年故居
- (二)瀋陽、北京探文桂之親
- (三)翠亨、香港之會
- (四)印象與感想
- 13頻繁的交流與旅遊
- (一)參加夏威夷及瀋陽學術會議
- (二)骨痛漸愈再遊北京
- (三)台兒莊、黃山之旅
- (四)三峽、武昌之旅
- (五)廣州、香港、蘇州、烏魯木齊、昆明之旅
- 14南京別居-金寶花園
- (一)遇吳相湘與南大演講
- (二)二度返鄉不豫之惱
- (三)天倫樂趣同遊江南
- (四)合肥陳獨秀思想研討會
- (五)東京之會有火藥味
- (六)金寶兩月漸多體會
- 15和統會訪北京及長春
- (一)和統會之成立
- (二)和統會組團訪問北京
- (三)和統會轉訪長春
- (四)參加長春及北京學術研討會
- 16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一)
- (一)廣西及中越邊境之旅
- (二)旅遊歸來忙撰稿
- (三)新同盟會訪問大陸
- (四)金寶小住旅遊名勝
- (五)瀋陽參觀
- (六)香港和平統一大會
- 17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二)
- (一)寧波、合肥、皖南之旅
- (二)台灣大選之旁觀
- (三)撰文、評文、出書之忙
- (四)舊金山中日關係會議
- (五)柏林和平統一大會
- (六)香港渡中秋品嘗「一國兩制」
- (七)翠亨、廣州之會與演講
- 18退而不休享受人生(三)
- (一)南京建設與長江二橋
- (二)珠海座談會-「一中」我見
- (三)東京和平統一大會
- (四)南京瀋陽之會冷暖有別
- (五)武漢之會名流雲集
- (六)南大演講發問踴躍
- (七)香港之會主題演講
- (八)為周美華新著作序
- 19八十初度友好祝之
- (一)台北及大陸友好之祝
- (二)李雲漢「戲筆」之祝
- (三)祝賀論文集《史學的傳承》
- 附錄(一):論文集序
- 附錄(二):論文集目錄
- 附錄(三):論文集之蔣傳
- 附錄(四):蔣永敬教授著作目錄
- 附錄(五):蔣永敬教授指導之博、碩士論文目錄
- 附錄(六):論文集作者與蔣教授因緣
- 20諸友對《浮生憶往》之反應
- 陶英惠、陳三井、金以林之言
- 21「國士」陳隆志之「胡吹亂蓋」
- 從《王世杰日記》看當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經緯
- 22《國民黨興衰史》之出版
- 吾友李雲漢的評語
- 23「國民會議」名詞之由來
- 由評論田子瑜教授的論文而起
- 24為茅家琦教授新著作序
- 準確度、深度與廣度
- 25為林桶法博士新著作序
- 流產的「和平統一」
- 26為《三民書局成立五十年》撰文
- 孫中山的一個願望實現在三民
- 27健康檢查與臺灣發生SARS
- (一)健康檢查
- (二)SARS
- 28陳紅民博士的書序
- 胡漢民研究
- 29台灣二○○四年大選之鬧劇
- (一)陳水扁的公投綁大選
- (二)「三一九」槍擊案
- (三)群眾抗爭
- 30蔣介石的「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 憶當年隨軍之出關
- 31《郭廷以先生門生故舊憶往錄》
- 當年史學界的恩怨
- 32故鄉《定遠縣誌》
- (一)定遠故鄉之歷史、地理、文化與自然
- (二)《定遠縣誌》大事記
- (三)池河鎮「帶來窮」
- (四)定遠的人物
- (五)大饑荒的死亡人數
- 33參加廣州學術研討會
- 發表〈鮑羅廷對國民黨的「左運」工作〉
- 34和統會梁會長之去世
- 鞠躬盡瘁「和平統一」的正義強者
- 35參加武漢學術會議及遊長江三峽
- (一)學術會議及參觀
- (二)遊長江三峽及神農架
- 36台灣及兩岸一連串的「首領會」
- (一)台灣扁宋會
- (二)兩岸江陳會
- (三)兩岸連胡會
- 37國民黨主席選舉之爭
- (一)馬王爭
- (二)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後首戰成功
- 38奉化溪口與上海、廣州、中山之行
- (一)溪口之行
- (二)上海之行
- (三)廣州、中山之行
- 39台灣倒扁運動
- (一)無效的罷免案
- (二)聲勢浩大的紅杉軍
- 40石牌新居與幼孫佳佑之出生
- (一)石牌新居
- (二)佳佑的出生
- 41同盟會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
- (一)台北之會
- (二)上海之會
- (三)南京之會
- 42「以文會友」
- (一)南京、上海之行
- (二)應約撰文
- (三)以文會友—天石與我
- (四)評介陳紅民教授的新作
- 43二○○八年台灣大選前之鬧劇
- (一)國、民兩黨之競獨
- (二)教育部長之「囚蔣」
- 44文桂之病與去世
- (一)病住榮總
- (二)病情不穩與去世
- (三)文桂去世後百日記
- (四)香港之行
- (五)佳佑入歐校
- 45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之政局
- (一)兩岸「雨過天晴」
- (二)經濟不振,天災不斷
- 46南、北兩京之行
- (一)南京之行
- (二)北京之行
- (三)為陳紅民新著作序
- 47二○○九年生活記要
- (一)一年的回顧
- (二)「范蘭欽」事件
- (三)兩次南京之行
- (四)《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之出版
- (五)南京金寶寓的出售
- (六)羅家倫師逝世四十週年感言
- 48二○一○年生活記要
- (一)參加杭州學術研討會
- (二)外甥女自瀋陽、北京來
- (三)參加北京社科院近史所學術研討會
- (四)評「姜美女」的論文
- (五)遷居水世紀
- (六)北京中央電視台沈芳來訪
- 49二○一一年生活記要
- (一)呂芳上接任國史館長大展宏圖
- (二)九十之壽諸友賀之
- (三)水世紀的新居
- (四)參加武漢、南京學術研討會
- (五)訪定遠故鄉
- (六)研究《孫中山》問題兩書出版之自序
- 50二○一二年生活記要
- (一)去年一年之回顧
- (二)馬英九當選連任
- (三)《中華民國學術發展史》對現代史研究的介紹
- (四)與張玉法唱和
- (五)與楊天石唱和
- (六)河北電視台記者來訪
- 51二○一三年生活記要
- (一)北京金以林來訪
- (二)閱稿及打油
- (三)林美莉編校《王世杰日記》排印本之出版
- (四)《蔣介石與國共和戰》在大陸出版
- (五)與金冲及論國共關係
- (六)訪六十八年前戰友
- (七)北京座談「國共和戰」
- (八)國史館修《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 (九)關說有理偵察有罪
- 52二○一四年生活記要
- (一)《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出版
- (二)台北學生霸佔立法、行政兩院
- (三)國民黨檔案安全問題
- (四)南京、北京、杭州之行
- (五)國史館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 (六)《傅秉常日記》對《決戰》有重要之補充
- (七)台灣六都市長選舉國民黨慘敗
- (八)本年完成的大事
- 53二○一五年生活記要
- (一)《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修訂本簡介
- (二)《孫中山北上與逝世》紀錄影片推薦
- (三)《抗日戰爭史新編》出版及研討會
- (四)李敖贈書:《北京法源寺》
- (五)感於時局詩興又起
- (六)評李玉貞女士的孫中山民族國際
- (七)為呂晶新著《宋美齡的後半生》作序
- (八)評二張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
- 54二○一六年生活記要
- (一)去年一年之回顧
- (二)有感時局再打油
- (三)冰天雪地南京行
- (四)《和戰書評》
- (五)互動與新局:兩岸學術交流之回顧
- (六)吾友李、張賀九五
- (七)《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修訂再版
- (八)《張學良年譜》和呂秀蓮的回憶錄
- (九)急獨的「台灣民政府」
- (十)蔡政府的「轉型正義」
劃線註記
-
自然科教師謝杰三兼教音樂,與余有親戚關係,余寄住其家,房屋寬大,家富有,屬「地主階級」,其胞兄任法官,以清廉聞名。池河大橋數年前因水災被沖斷,政府為備戰,築公路,派工程師來修橋,徵用杰三宅圍牆之石材,訴之公堂,送還石材,轟動鄉里。蓋鄉人素畏官,過去類此事件,無敢抗爭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