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部佛經,都記錄著一段隆重的法會現場 =
= 走進《壇經》的世界,諦聽六祖惠能的大智慧 =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詳細書訊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作者簡介
六祖惠能
(638年~713年)唐嶺南新洲人,為禪宗創始者,俗姓盧。父親早亡而家貧,以採薪奉養寡母。因聽聞有客讀《金剛經》而開悟,後得到五祖傳授,授其衣法,遣其南歸。於法性寺出家,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
釋法海
唐代韶州曲江人,六祖惠能弟子,俗姓張,生卒年不詳。曾於韶州大梵寺謁見惠能大師,因一言而頓悟,而後將惠能大師的生明、事蹟、講到內容,集錄而為《六祖壇經》。
丁福保
(1874年~1952年)清末民初人,醫生、翻譯家,近代著名佛學研究者。出生於江蘇,為光緒二十二年秀才。後讀書於南菁書院,東吳大學肄業,師從照元益學醫,於上海行醫,並創辦醫學書局。因學習佛法,曾出版多種佛學經典,並節錄、翻譯日本《佛學大辭典》。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
《壇經》又謂自性真空,能生萬法也;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也;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也。引《維摩經》之「能善分別諸法相」也;引《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皆言自性之用也。即《彖傳》所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即《繫辭》所云「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即《中庸》所云「發而皆中節,謂之...
-
又謂自性本不生滅,本無去來,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不動搖,如如不動。第一義不動,無有一法可得,皆言自性之體也。
-
《壇經》所謂佛性:實性、真如,自本心、自本性,明心見性,禪定解脫,般若三昧,菩提涅槃,解脫知見,諸佛之本源。不思善、不思惡,即自己本來面目,皆自性之異名也。
-
夫所謂禪宗者,非六度中第五度之坐禪,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羅蜜也。
-
考《唐書.方伎傳》,後魏之末,有僧號達摩者,本天竺國王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文佛相傳有衣缽為記,以世相付受。達摩齎衣缽,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摩不悅,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寺。 以其法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於達摩,在中國為六世,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