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產黨史觀、國民黨史觀與台獨史觀外,
重新解讀歷史符號──「1949」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國,新中國建立。
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移台灣,新台灣從此誕生。
台灣海峽兩岸人民各有他們的1949,1949年之於新中國,主要是政治的意義;
1949年之於新台彎,則是文化的意義。
詳細書訊
在共產黨史觀、國民黨史觀與台獨史觀外,
重新解讀歷史符號──「1949」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國,新中國建立。
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移台灣,新台灣從此誕生。
台灣海峽兩岸人民各有他們的1949,1949年之於新中國,主要是政治的意義;
1949年之於新台彎,則是文化的意義。
1949年是台灣的年分,它賦予台灣一種歷史定位的架構。
就漢人的觀點看,1661、1895與1949是台灣史上三個最關鍵性的年分。
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漢人移民作為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主軸就此奠定。
1895年日人據台,台灣很快的淪為新興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迅速捲進了「文明化」的現代性行程,進入現代的世界體系。
1949年的歷史地標則是國民政府敗退入台,結果是前所未見的大量移民湧入台灣。
《1949禮讚》是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楊儒賓先生最新著作,在共產黨史觀、國民黨史觀與台獨史觀外,對「1949」此一歷史符號的重新解讀。全書重點論述為:
1949渡海南遷,是國史上足以抗衡東晉永嘉渡江與南宋靖康渡江的三大南遷事件。1949是台灣史上三大移民潮中文化意義最豐富的移民事件。1949創造了「兩岸三地」的新知識範疇,新中國、新台灣與新香港同時成立。1949後的台灣學術是民國學術的繼承者,是另一種五四精神的發揚者。1949兩岸的曲折發展指向了中國現代性與西洋現代性的銜接。跨文化性格的台灣經驗,提供了形構中的新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理論資源。
本書的緣起雖始於作者楊儒賓的自我叩問,但摸索方向明確,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公共論述。
作者楊儒賓認為,我們這群在後1949大分裂時代生長的人別無選擇地,被命運狠甩在東西衝突與古今交會的銜接點上。我們個人生命的成長與框住我們生命的世界一起演變,時代的浪潮推著我們穿越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以至即將被穿越的馬英九的時代。 然後少年子弟江湖老,憤青被流光帶入哀樂交集的中老年。
作者簡介
楊儒賓
1956年生於台灣台中。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媒體推薦
在太陽花運動後有了大翻轉。在反中成爲時尚的此刻,本土的愛台的楊儒賓無疑干冒大不韙,「禮讚」1949,推崇台灣作爲「南渡」文化的終點,儼然將台灣置於大中國歷史的脈絡裡。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說到1949,通常我們想到的是「撤退」、「遷台」、「毋忘在莒」這樣帶著創傷的字眼,楊儒賓卻別出心裁、隆重地用了「禮讚」。楊儒賓聚焦1949年,卻如鯤魚化大鵬,翱翔於歷史的縱長與雲空的廣袤之間,將我們帶向不一樣的視角,看見不一樣的1949。
──陳怡蓁(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目錄列表
書評
劃線註記
-
他昨夜想了很久,他的病是不會好的,不過他相信他還可以拖一段時間,他希望在台能有一小屋,自己有屋,就可以少麻煩人,台灣是自己的國土,死亦應當死在這裡
-
昨夜想了很久,他的病是不會好的,不過他相信他還可以拖一段時間,他希望在台能有一小屋,自己有屋,就可以少麻煩人,台灣是自己的國土,死亦應當死在這裡
-
智,但島嶼上應當有此一論,借以中和空氣中一種過度炙熱的有識之見。
-
中國大陸的文化與人員因素也因進入台灣,才找到最恰當的生機之土壤。在戰後的華人地區,台灣可能累積了最可觀的再生的力量,其基礎教育、戶政系統、公務體系的完整都是中國各地少見的
-
理性的建構力量通常是無力的,它無法推動歷史快一點邁進,突如其來的大災難有時反而可以扮演催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