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開抽屜,散落一地昏黃斑駁的記憶,認識了老媽,也發現了自己。
老媽小時候幫忙務農的家種稻、種花生、上山採茶……,隨著農業式微,生澀的年紀離開了「清水里」,待過成衣廠、加工廠,不斷咳咳咳,咳出一顆顆小棉球;做過家庭代工、臨時工、駐廠人員、計時人員,藍色制服儼然她的另一層皮膚;也排隊領過失業救濟金;失業,加上外婆過世,最後又回到了「清水里」……而這一生,她最常說的是:「沒事、沒事了!」
閱讀最前線推薦
詳細書訊
「親愛的母親,請妳不要擔心,我會替妳收拾擔心。」
我會牽著妳粗糙的手,
望向大海,
跟妳說,
沒事了!」
2011年,黃博志一次關於母親的藝術展覽〈清水里147號〉,試著利用聲音、影像、文字等不同形式,記錄母親的故事與她的出生地。過程中,第一次與母親密集的相處、對話、聆聽,最後發現,自己對於母親,對於她的過去,依舊如此模糊,於是想好好回頭看自己家庭的歷史、自己母親的歷史。
利用書信和網路電話,母親說了許多故事,有關於農業、企業如何透過村長遊說村民賤價賣地的過程、農村人口外移對當地造成的衝擊……,更多更多是關於自己,她說著她的職業流變、說著她價值觀的轉變,或僅僅是她的生活、家庭、感情,甚至還有她試圖遮掩的苦衷。而藉著她的口述,雖然只是短短的個人歷史,卻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的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不過,黃博志的「觀看」,仍是發自於一個人子的情感居多。這是一個母親的故事,如同黃博志母親常常說的「沒什麼好說的」那般,大半甘苦人都是這樣過了一生,微不足道,但也因為這樣越發動人。
作者簡介
黃博志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過往創作以影像、裝置為主,近來計劃的主題在於透過藝術資源進行自我組織,探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與生產等等。作品參與國內外許多數位藝術節與展覽,如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澳洲、荷蘭、阿根廷以及台灣各大美術館、藝廊,並廣為美術館和私人收藏。近年策劃的展覽「軟抗爭」更入圍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TOP 5。
目前則透過聲音、攝影、文字紀錄和建構自己的家族歷史,從中發現發現台灣的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也是我自己對家族與台灣社會的微觀察。
目錄列表
書評
劃線註記
-
對與錯的選擇不過就是一頁兩面,都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的生活都還會有下半場,將會填上全新的回憶。
-
死亡並不是去世,而是回世,回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
-
父母親就像油燈一樣,燃盡的燈芯勉強加油只是徒勞無功,而油盡燈滅更是再自然不過,曾經照亮,就已經足夠
-
拿下眼鏡,再次擦去眼鏡上的霧氣,有些事情必須靠自己看清,看清後,自己也就跟著放輕
-
閉著雙眼,閉得很深很深,我知道她沒有睡去,也並不是想逃避現實,只是讓一切暫時都歸於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