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楊守愚的小說集,書裡收錄多篇他以不同筆名所發表的作品。楊守愚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他所關注的重點與當時許多新文學作家相仿,消極地刻畫日本不重視台灣人權的高壓統治,以及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的勾結,到頭來盡是被欺壓的平民百姓,道盡一個苦難時代的悲情與希望。
詳細書訊
楊守愚(1905-1959),本名楊松茂,彰化人。筆名守愚、村老、洋、翔、Y生、靜香軒主人、瘦鶴、慕、署人、睦生、街頭寫真師等,是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中筆名最多的一位。他是彰化漢詩社「應社」、「慶社」成員,除創作漢詩外,也用白話文混雜大量台灣本土的語言創作小說、新詩等新文學作品。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
幾個比較少壯的伙伴,爬起身來,便分頭到附近的小樹林拾取了些來,生火、取暖。
-
「是的。我就從頭至尾說給你聽吧!看看是不是禍由自取?阿正舍這個人你是認得的,他是住在北門的那個大宅裡的,呀!現在琉璃頭仔耕做的這一份田地,就是他的。」鄭坤福抽起一口管煙來,慢慢地又說下去:「先時這份田地,原是給一個鄉下人耕做的,每年只有四十二石的租谷;這原是很高價了。那知琉璃頭仔卻出了四十五六石,強...
-
「上季呢?下季?」阿義哥問。 「兩季統統如此!」 「真的可怕呀!我也記得曾經聽見新聞刊載
-
而其不足之處,即是視界狹窄,缺乏一種分析的思辨、長遠的史觀和人生遠景的揭示,這也幾乎是日據時期大多數作家的共同缺憾。
-
處,即是視界狹窄,缺乏一種分析的思辨、長遠的史觀和人生遠景的揭示,這也幾乎是日據時期大多數作家的共同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