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出走,
可能自主或被迫,
也許單飛或結伴,
目的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
女工、女遊、女性移民等的生命經驗,
建構了女性不走不行的真義。
邱琡雯從女性「主體性建構」的觀點,探討「遷徙」這個日趨頻繁的社會現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涵。女性為何「不走不行」?
閱讀最前線推薦
詳細書訊
女性出走,
可能自主或被迫,
也許單飛或結伴,
目的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
女工、女遊、女性移民等的生命經驗,
建構了女性不走不行的真義。
邱琡雯從女性「主體性建構」的觀點,探討「遷徙」這個日趨頻繁的社會現象,到底有什麼樣的意涵。女性為何「不走不行」?她們的動機可能是出於自主或被迫,形式也許是單飛或結伴,目的不外是賺錢、逃避或自我追尋,《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試圖從台日兩地跨國女性(包括台籍、日本籍以及其他國籍)的離返經驗中,汲取可能的答案。
邱琡雯《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一書的特色是,它分屬「性別與移動」和「性別與觀光」兩大研究領域,它架構出「送出國」、「接受國」以及「客方社會」、「主方社會」的雙重視角,它涵蓋了台灣和日本兩處實地調查的成果;它涉及了台日兩地跨國女性也就是女工、女遊、女性移民、女性解說員等不同階級、族群的生命經驗,它橫跨了1960年代到千禧年之後半世紀之久的時序。
作者簡介
邱琡雯
台灣大學政治學學士,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教授。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譯作《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出版社,200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八重山的台灣人》(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著作《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增訂一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
學校老師經常希望交流館能推薦外貌、長相一看就是外國人的人擔任民族文化講師,我覺得這是很深的偏見,日本人想像中的外國人,一定要是金髮碧眼、講一口怪腔怪調日語的人才算,這不是國際「理解」教育,根本是國際「誤解」教育!
-
趟苦工旅行缺少足夠的外來刺激,無法帶給女工一定的自我省思,讓她們對身處農村性別規範下的困境與卑微有所覺醒。
-
整體來看,女工返鄉之後對於改善家計確實有所貢獻,但她們對於自己漂洋過海辛苦賺來的錢,全然沒有分配權或使用權,這個權力仍落在掌控夫家經濟的公婆或先生手裡,換言之,她們對夫家的經濟改善有所貢獻,可是,並非由此就改變了她們在夫家的卑微地位。
-
依照八尾祥平(二○一○)的看法,一九六○年代中期至一九七二年琉球歸還日本、台日斷交為止,半官半民的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相當程度主導了台沖之間移工派遣的業務。
-
移工派遣業務的濫觴可以追溯到一九六二年,當時宮城仁四郎經營的「琉球殖產」以需要農業技術引入為名,向中琉文化經濟協會請求調派三十七名鳳罐工人支援,是為試驗性引進的開端,琉球殖產的廠長即為一九三○年代從台灣移民到石垣島種植鳳梨、並建立鳳梨王國美名的台僑林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