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梭羅開始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他移居到離家鄉不遠的華爾騰湖畔的森林裡,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直至他1847年離開華爾騰湖。這本散文集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華爾騰湖畔度過兩年又兩月的隱居生活以及在這期間他的許多想法,是心靈發展及成熟過程的實際紀錄,說明大自然對他個人心靈的淨化與滋潤。美國人受到英國產業主義餘波的影響,而特別重視財富,相對地在精神上自我墮落的型態,使梭羅感到無法忍受,故親身前往華爾騰湖畔,置身於最低限度的經濟生活中,企圖獲得最高的精神生活,這些背景都使得本書充滿反璞歸真及先驗主義的精神。
詳細書訊
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麻州,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梭羅除了被尊稱為環境保護主義者的先驅以外,還是一位關注人類生存狀況的哲學家,他的著文也影響了托爾斯泰和甘地等人。
影音資訊
目錄列表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
要想做年輕人的訓誨師,年齡並不是什麼好條件,因為人隨年齡而失的,勝過隨年齡而得的。
-
不公正的法律是存在的:我們是要遵守它們?還是努力去修改它們,到成功了再遵守?還是立刻違犯它們?在目前這樣的政府之下,人一般都認為應當先說服大多數人去改變它們,而改變之前要等待。他們認為,如果他們反抗,則反抗之後果可能比那惡還更糟。但它之所以真的更糟,則是政府之過。是政府把它弄得更糟。為什麼政府不更適...
-
但跟真正的擁有者交涉要比跟暫時的監護人容易得多。
-
一樣
-
非暴方反抗 我全心全意接受這個格言,──「統治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1]我願意看到它更早的更有系統的付諸實現。如果實現,它最後等於是──「完全不統治的政治是最好的政府,」而這也是我確信的。在人民準備好了要這樣一個政府的時候,他們就會有這樣的政府。政府頂多是個方便設施:但大部份政府通常都是個...